我的外婆

发布时间:2014-09-09 浏览:4493

      我的外婆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封建大家庭中,父亲还曾经是国民党的官员。只是她童年的精神生活并不像她富足的物质生活那样令人向往。父亲在她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家,直到在外面死去,总共也没回去过几次,所以外婆从小对父亲这个概念就非常模糊。
      十几岁的时候,母亲也因病去世,我曾经想像过外婆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女人,家庭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,但是婚后不久丈夫就离家,至死再没怎么回来。一个女人就这样守望了十几年,还是郁郁而终了,我无法猜测外婆的母亲当时的心境,因为那个时代离我的生活确实太远。
      父母的早早离开,让外婆很早就懂得自立,在那个大家族中,外婆的小家就只留下了自己和一个大不了她几岁的姨母,也就是父亲在外面时的姨太太,父亲去世后,这个姨太太就从遥远的四川来到了这个家里。外婆对她还算尊敬,她对外婆也算爱护,也许她们知道彼此似乎可以成为依靠。但是不知为什么,在后来我的记忆中,外婆和她的这个姨母似乎从来没有过交集,就好像她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人,也许是我童年的记忆太过贫乏的缘故吧。
后来不久,外婆就嫁人了,嫁给了我的外公,另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中唯一剩下来的男性继承人。说“剩下来”是对的,因为在外公之上,还有一个长子,并且这个长子还有一个长孙。根据外婆和母亲对我的讲述,外公的父亲对那个优秀的长孙寄予厚望,除了有意让他接管家族之外,还投资扶植他办学校。可惜,那个据说很优秀的人,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,就早早的撒手而去了。
      外公是二房太太生的,据说和那个长孙的年纪相仿。从小老实本分,喜欢学习,可是也许是长子和长孙都早早撒手的缘故,外公的父亲因此受到了精神的打击太大,于是无论如何也不喜欢外公,这个因果,其实至今我仍有些想不通。父亲的严厉越发的让外公勤奋读书,直到后来考入了长春的一所大学,这件事一直是我比较佩服的,毕竟四十年代的大学可不是一般人说进就能顺利进去的。外婆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嫁给外公的,我没有问过关于她们结婚时的情景,只是隐约听我奶奶说过一嘴,外婆那时候是坐着高大马车的花轿嫁过来的。
      其实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,两个封建大家族的年轻男女,一个高大英俊。说高大英俊一点也不为过,我看到过外公上大学时候的照片,一米八几的个子,匀称中稍显清瘦,不长也不算太段的黑发,白净俊朗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边圆形的眼睛,颇有一点陈道明在《末代皇帝》中溥仪的影子。外公那时候的形象在我心里一直是完美的男人,以至于现在的人一说到高富帅,我就立刻想到那时的外公。至于外婆,我不明白年轻时的外婆为什么没有留下一些照片,据母亲的说法应该是文革时期都毁了吧。总之,我没有看见过外婆年轻时候,但是以外婆年老后的风韵来猜测,年轻时应该也是位颇有姿色的美女吧!再加上双方家庭的显赫,当时的婚礼应该是完美的吧!
      外公后来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个中学的老师,外婆则留在家中照顾家庭,那时候整个家族的大家长仍旧是外公的父亲,他如以前一样,对他这个小儿子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并且据母亲的回忆,这位大家长还非常的重男轻女,外婆总共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,可只有儿子可以从家里拿到上学受教育的经费,女儿是没有的。幸亏外婆是一个通晓道理的人,所以我的母亲和几个姨都或多或少的上过一些学,而那些上学的费用都是外婆省吃俭用甚至有时做一些活计来支付的。外公的父亲则宁愿用钱去接济一些周边或者流浪来的穷人,也不愿意拿出来让家里的女孩子去读书。也许他仍然信奉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古训吧!
      外婆注定这一辈子会在艰难中度过,大家长不在以后,除了家族慢慢的萧条之外,接着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。外公从学校被遣送回家受教育,除了每天要扫大街挑粪干活之外,还要经常顶着高高的帽子去街上游行,外婆自然少不了被牵扯。母亲曾经说起过那段时间,只有一个细节令我记忆深刻,母亲在学校站在同学中间,台上站着的被批斗者正是她的父亲,也就是我的外公,大家异口同声的高喊“打倒xxx”,母亲眼里含着泪水,仍然要随着大家一起手举拳头大声念道“打倒xxx”。如今我们这些年轻人,根本无法想像当时那个时代,一个怎样扭曲变态的社会。
     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,所有人都受尽了屈辱,外婆自然也不例外,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,所有一大家子人的生计也都落在了她的头上。母亲因为成分问题,终究也没上成学,这成了她终身的遗憾,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唯一替母亲遗憾的事。回到家里后的母亲,因为是女儿当中最大的一个,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外婆最好的帮手。这之后的几十年,直到现在,外婆有任何事,也都只和母亲商量。
      后来,外公又回到了学校教书,直到他几十年后退休。当初殷实的大家族经过那样一场浩劫,早已一贫如洗,甚至都不如当初家里的长工家的生活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外公的一份工资。
      我的记忆开始的时候,外婆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,虽然经过了艰难的大半生,但是仍然精神奕奕,体态富足。小时候看87版的《红楼梦》,就觉得里面的贾母特别像外婆,不止是外表形态,连同神情也是像的。
      说实话,我童年的记忆中,和外婆其实并不是特别亲近,只记得每次去外婆家,她都是忙忙碌碌,似乎总有做不完的活儿。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外婆烙的油馍,每次和表妹表弟们一起去,总希望外婆会做给我们吃,那个味道终身难忘。也许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,味道总是最重要的一项吧!尤其在那个并没有多少好东西吃的年代里。后来外婆年纪大了,我们也都比以前更懂事了,尽管还是很怀念那个油馍的味道,但是终究不好意思开口再让外婆做了。
      如今外婆和外公都已经快九十岁了,外公的耳朵也不大中用了,并且有一点脑萎缩,很多事情和人也都记不得了。有时看着外公坐在大门外的台阶上抽烟,张望着马路上的人来车往,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,也不想问,也许他正沉浸在自己英气勃发的那个年代里。至于外婆,还好一点,除了摔断了腿行动不太方便外,脑子和耳朵相比外公还好用一点, 所以每次我们去,还可以和外婆说说话,这让我们多少能有些许的安慰。有时看着他们,我就在想,这两位出生在民国的人,一路经历多少风风雨雨,历经了几十年的沧桑和艰难,互相搀扶着走到今天,这得多么不易啊。如今他们互相看着彼此的时候,心里还会不会想到年轻时的他们呢,他们是否还能记得初相识时彼此的眼神和诺言呢?
      外婆一生勤勤俭俭,从殷实到衰落,经历过富贵,也经历过贫穷,在这个大家庭里相夫育子,她或许没有文君易安之流的才情,或许没有昭君飞燕之辈的花容,甚至在那样的年代里都不可能有出去选择职业的机会,但是她仍然把自己的一生活的丰富多彩,充实完美。我一向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,总觉得女人能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,就该相当满足了。不知道外婆自己会怎样想,我也不想问她,只是相信,她对自己的一生,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吧!
      我的外婆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封建大家庭中,父亲还曾经是国民党的官员。只是她童年的精神生活并不像她富足的物质生活那样令人向往。父亲在她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家,直到在外面死去,总共也没回去过几次,所以外婆从小对父亲这个概念就非常模糊。
      十几岁的时候,母亲也因病去世,我曾经想像过外婆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女人,家庭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,但是婚后不久丈夫就离家,至死再没怎么回来。一个女人就这样守望了十几年,还是郁郁而终了,我无法猜测外婆的母亲当时的心境,因为那个时代离我的生活确实太远。
      父母的早早离开,让外婆很早就懂得自立,在那个大家族中,外婆的小家就只留下了自己和一个大不了她几岁的姨母,也就是父亲在外面时的姨太太,父亲去世后,这个姨太太就从遥远的四川来到了这个家里。外婆对她还算尊敬,她对外婆也算爱护,也许她们知道彼此似乎可以成为依靠。但是不知为什么,在后来我的记忆中,外婆和她的这个姨母似乎从来没有过交集,就好像她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人,也许是我童年的记忆太过贫乏的缘故吧。
后来不久,外婆就嫁人了,嫁给了我的外公,另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中唯一剩下来的男性继承人。说“剩下来”是对的,因为在外公之上,还有一个长子,并且这个长子还有一个长孙。根据外婆和母亲对我的讲述,外公的父亲对那个优秀的长孙寄予厚望,除了有意让他接管家族之外,还投资扶植他办学校。可惜,那个据说很优秀的人,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,就早早的撒手而去了。
      外公是二房太太生的,据说和那个长孙的年纪相仿。从小老实本分,喜欢学习,可是也许是长子和长孙都早早撒手的缘故,外公的父亲因此受到了精神的打击太大,于是无论如何也不喜欢外公,这个因果,其实至今我仍有些想不通。父亲的严厉越发的让外公勤奋读书,直到后来考入了长春的一所大学,这件事一直是我比较佩服的,毕竟四十年代的大学可不是一般人说进就能顺利进去的。外婆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嫁给外公的,我没有问过关于她们结婚时的情景,只是隐约听我奶奶说过一嘴,外婆那时候是坐着高大马车的花轿嫁过来的。
      其实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,两个封建大家族的年轻男女,一个高大英俊。说高大英俊一点也不为过,我看到过外公上大学时候的照片,一米八几的个子,匀称中稍显清瘦,不长也不算太段的黑发,白净俊朗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边圆形的眼睛,颇有一点陈道明在《末代皇帝》中溥仪的影子。外公那时候的形象在我心里一直是完美的男人,以至于现在的人一说到高富帅,我就立刻想到那时的外公。至于外婆,我不明白年轻时的外婆为什么没有留下一些照片,据母亲的说法应该是文革时期都毁了吧。总之,我没有看见过外婆年轻时候,但是以外婆年老后的风韵来猜测,年轻时应该也是位颇有姿色的美女吧!再加上双方家庭的显赫,当时的婚礼应该是完美的吧!
      外公后来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个中学的老师,外婆则留在家中照顾家庭,那时候整个家族的大家长仍旧是外公的父亲,他如以前一样,对他这个小儿子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并且据母亲的回忆,这位大家长还非常的重男轻女,外婆总共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,可只有儿子可以从家里拿到上学受教育的经费,女儿是没有的。幸亏外婆是一个通晓道理的人,所以我的母亲和几个姨都或多或少的上过一些学,而那些上学的费用都是外婆省吃俭用甚至有时做一些活计来支付的。外公的父亲则宁愿用钱去接济一些周边或者流浪来的穷人,也不愿意拿出来让家里的女孩子去读书。也许他仍然信奉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古训吧!
      外婆注定这一辈子会在艰难中度过,大家长不在以后,除了家族慢慢的萧条之外,接着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。外公从学校被遣送回家受教育,除了每天要扫大街挑粪干活之外,还要经常顶着高高的帽子去街上游行,外婆自然少不了被牵扯。母亲曾经说起过那段时间,只有一个细节令我记忆深刻,母亲在学校站在同学中间,台上站着的被批斗者正是她的父亲,也就是我的外公,大家异口同声的高喊“打倒xxx”,母亲眼里含着泪水,仍然要随着大家一起手举拳头大声念道“打倒xxx”。如今我们这些年轻人,根本无法想像当时那个时代,一个怎样扭曲变态的社会。
     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,所有人都受尽了屈辱,外婆自然也不例外,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,所有一大家子人的生计也都落在了她的头上。母亲因为成分问题,终究也没上成学,这成了她终身的遗憾,其实也是我一直以来唯一替母亲遗憾的事。回到家里后的母亲,因为是女儿当中最大的一个,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外婆最好的帮手。这之后的几十年,直到现在,外婆有任何事,也都只和母亲商量。
      后来,外公又回到了学校教书,直到他几十年后退休。当初殷实的大家族经过那样一场浩劫,早已一贫如洗,甚至都不如当初家里的长工家的生活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外公的一份工资。
      我的记忆开始的时候,外婆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,虽然经过了艰难的大半生,但是仍然精神奕奕,体态富足。小时候看87版的《红楼梦》,就觉得里面的贾母特别像外婆,不止是外表形态,连同神情也是像的。
      说实话,我童年的记忆中,和外婆其实并不是特别亲近,只记得每次去外婆家,她都是忙忙碌碌,似乎总有做不完的活儿。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外婆烙的油馍,每次和表妹表弟们一起去,总希望外婆会做给我们吃,那个味道终身难忘。也许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,味道总是最重要的一项吧!尤其在那个并没有多少好东西吃的年代里。后来外婆年纪大了,我们也都比以前更懂事了,尽管还是很怀念那个油馍的味道,但是终究不好意思开口再让外婆做了。
      如今外婆和外公都已经快九十岁了,外公的耳朵也不大中用了,并且有一点脑萎缩,很多事情和人也都记不得了。有时看着外公坐在大门外的台阶上抽烟,张望着马路上的人来车往,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,也不想问,也许他正沉浸在自己英气勃发的那个年代里。至于外婆,还好一点,除了摔断了腿行动不太方便外,脑子和耳朵相比外公还好用一点, 所以每次我们去,还可以和外婆说说话,这让我们多少能有些许的安慰。有时看着他们,我就在想,这两位出生在民国的人,一路经历多少风风雨雨,历经了几十年的沧桑和艰难,互相搀扶着走到今天,这得多么不易啊。如今他们互相看着彼此的时候,心里还会不会想到年轻时的他们呢,他们是否还能记得初相识时彼此的眼神和诺言呢?
      外婆一生勤勤俭俭,从殷实到衰落,经历过富贵,也经历过贫穷,在这个大家庭里相夫育子,她或许没有文君易安之流的才情,或许没有昭君飞燕之辈的花容,甚至在那样的年代里都不可能有出去选择职业的机会,但是她仍然把自己的一生活的丰富多彩,充实完美。我一向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,总觉得女人能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,就该相当满足了。不知道外婆自己会怎样想,我也不想问她,只是相信,她对自己的一生,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吧!